又到了讓人興奮的獵奇時刻...(並沒有)
上篇說到,宅龍弄了一套麥克風系統,因為買不到想要的DM2被動式前級,就另外兩個被動式麥克風前級過過癮,而且這兩顆被動式前級很哀怨的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,就被宅龍直接抓來改造了~
咱們先從讓宅龍最想抱怨的Cloudlifer CM-1開始吧,這是CM-1打開以後的樣子,你也可以稱呼它為 價值五千多的樣子...
坦白說,CM-1讓宅龍不爽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架構簡單,而是在於它的PCB Layout純粹在混!
架構簡單,但是聲音好就是功夫,這點在已故 何志誠博士 設計的擴大機線路上就可以看出端倪,何博士 的線路架構永遠都是簡單易懂,但是出來的聲音就是讚,所以宅龍並不會因為這玩意賣個五千多元,卻只有兩個FET晶體放大就覺得坑。
但是,麥克風雖然不是甚麼大功率訊號,但是你整個走線貧弱到這個程度,銅"薄" 到連用指甲去摳都 沒感覺 實在很過分,而且這還是單面版...
然後Cloudlifter用了很粗壯的銅條來連接端子跟PCB... 這除了固定之外,一點意義都沒有!講穿了也不過就是在省設計成本。
這機器用了兩顆Linear(ADI)的 LSK-389來做訊號放大,從零件布局來看,其實也比較像是用官方線路直接搬過來,其中接 48v 幻象電源的那顆端還直接把零件都省光... 講真的,這玩意宅龍不會去買第二次,應該說,這家絕對會被宅龍列為拒絕往來戶。
物有所值嗎?
這顆被動式前級其實是很多網紅在推薦的產品,聲音嘛...中頻表現算是不錯,但是如果要討論值不值得五千多這個價位,坦白說,沒有比較沒有傷害,如果單看這東西,那他確實有發揮它的功用,就是讓麥克風訊號具有足夠的強度,但是當你把這個放大器跟其他的產品放在一起比較,那就真的是談錢傷感情了。
首先呢,他有一個設計上的原罪,他必須使用額外的線材來連接,不論你是接到 收/錄音 設備,還是接到麥克風,他的結構都決定了他必須要使用一條額外的導線。這就導致這條額外的線材也會對聲音表現跟傳輸產生影響。
而且,這個設計原罪剛好就導致無法達到這個架構在設計上的最佳狀態,所以宅龍只能為它默哀三秒...
宅龍剛好有自製導線的習慣,也正巧在熟識的電料行找到一組台製端子,想說跟常見的Neutrik XLR端子做個比較,所以在自製線材的前題下才有了兩條約莫20cm長的連接線。
但,並不是每個人都跟宅龍一樣有設備跟興趣來自製導線的,大部分的使用者只能選擇購買長導線,或是找人訂製短導線。坦白說這根本就是個負擔。
這跟 FetHead 或是 DM1/DM2 這種直插式的來做比較,直插式大勝。
回到 CM-1 的音色表現,中頻表現很搶眼,但是整體上因為放大倍率較低,所以聲音的細節其實並沒有很突出,還是要靠錄音介面上的GAIN值控制來補強。
所以這次改造的方向是朝向調整解析度表現 (其實是最後只套用了這個solution下去...)
先來看看這個裝置的電跟訊號怎麼走:
幻象電源進來的方向完全沒有上任何旁路電容,只要你的cable有問題,或是設備供電會飄,這玩意訊號能乾淨才有鬼,加上這裝置的PCB走線細,銅薄厚度又不夠,其實訊號穩定性宅龍是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
一開始的改造計畫是在C1/C2上加1uf的高速電容,然後在輸入跟輸出上加0.47uf,結果C1跟C2不知道為啥很難吃錫,接著就是加上0,47後整個聲音都糊成一團,所以放棄這個方案。
最終,宅龍從工具箱裡面翻出RIFA的PHE426 (這編號辱華唷~) 0.1uf的電容,把他上在48V幻象電源的輸入點上做穩定就草草結案...(拖走)
裝完以後宅龍再次接上系統,這次獲得了宅龍期望的優秀音色表現,飽滿結實的聲音,寬廣清晰的音域,沒想到就只是這麼一個小電容,就讓這個被動式前級的聲音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。(這再次證明了 Cloudlifter 的設計...)
這也充分地證實了宅龍的觀點,這玩意賣五千是否有這價值其實仍待商榷,但宅龍非常確定,如果有人詢問宅龍要買甚麼樣的麥克風前級給系統使用,在相同預算下,宅龍肯定是不會推薦這個產品的...
總結一下
Cloudlifter CM-1作為麥克風前即有它的作用,確實可以將麥克風的訊號放大到足以使用跟後期修正的程度
CM-1的線路設計上仍有改善的空間
CM-1的大小其實不便於攜帶,基本上是設計給固定機位在使用的
連接CM-1你需要多準備一條XLR Cable,如果可以,建議你找一條短一點的線來降低線材本身導致的影響,甚至訂做一條線都可以
以CM-1的大小來說,其實完全可以設計成供電的主動式前級,而不必設計為被動式架構
CM-1的價格是否合理仍有討論的空間
結論:宅龍基本上不推薦這玩意
在這個預算上,你還有其他的選擇,後面會逐一介紹到
Comments